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旱改水型耕地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收藏

旱改水型耕地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袁鹏丽 覃佳宇 周雨茜 龙新路 周勇 江立庚 

作者机构:广西高校作物栽培与生理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农学院 

出 版 物:《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60500) 

主  题:旱改水 红壤 耕地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结构 

摘      要:为探究南方红壤地区旱地改水田(旱改水)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在广西典型旱改水地区选取传统旱地(HS0)、旱改水1 a稻田(HS1)、旱改水5 a稻田(HS5)和当地传统稻田(CK),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比分析耕层土壤团聚体性状。结果显示:传统旱地和实施旱改水后,HS0、HS1、HS5和CK处理下机械团聚体和水稳团聚体中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R0.25)分别为90.0%、94%、95.8%、98.1%和81.0%、70.6%、76.0%、95.4%;平均质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ΦMWD)分别为3.35、3.63、3.69、4.73 mm和2.25、0.94、1.54、4.63mm。与HS0相比较,HS1处理的水稳团聚体中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ΦGMD)降低了68%。与HS0相比较,0.25 mm团聚体的破坏率(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estruction,rPAD)随旱改水年限先增长后减小,HS1和HS5分别增加61%和34%,而CK显著降低76%。结构方程模型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旱改水农田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的重要因素。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