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不同育种阶段粳稻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
作者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
出 版 物:《中国稻米》 (China Rice)
年 卷 期:2025年第1期
页 面:68-73页
基 金: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农业科技基础创新优青项目(CX22YQ07)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LH2023C098) 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2023ZYCX01)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学基金(LBHZ22266)
摘 要:选用1949—2020年育成的寒地粳稻品种200份,分析不同育种阶段寒地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育种阶段的推进,寒地粳稻株高逐渐增加,穗长逐渐变长。2000年以前(旱育稀植育种阶段)穂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高,2000年后则实粒数与产量相关系数最高。通径分析表明,在2010年前各育种阶段,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而优质高产多抗育种阶段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随着育种阶段的推进,寒地粳稻稻米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则呈降低趋势。2000年后各育种阶段,寒地粳稻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长宽比和粒长均值增加。各育种阶段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粒长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育种阶段蛋白质含量直接作用系数最大且起负向效应,而直链淀粉含量起正向效应,在2000年之后,垩白粒率对食味值起负向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