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冀北燕辽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探讨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Hebei Regions within the Yanshan-Liaoning Copper-Molybdenum Polymetallic Belt作者机构: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31
出 版 物:《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ebei Geo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4年第47卷第6期
页 面:9-18页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科研项目(Z2024044) 河北省斑岩型矿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HBBY202401)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2022403039)
摘 要:燕辽铜钼多金属成矿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中生代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带内矿床成因类型多样。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燕辽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内冀东和冀北地区的典型矿床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开展矿床地质背景、成岩机制、成矿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总结了矿床的成因特征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梳理了冀东和冀北地区燕辽铜钼多金属成矿带燕山期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演化过程。通过对比发现,冀东和冀北燕辽成矿带内铜钼矿床均受到区域性断裂构造的控制,与高硅后碰撞花岗岩关系密切,矿床以中高温特征为主,成矿流体不混溶特征多见。带内成岩时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成岩与成矿时代相近,钼矿化集中于中-晚侏罗世,而铜矿化则主要发生于早白垩世。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流体性质的差异导致了铜矿化和钼矿化的不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