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特征 收藏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特征

作     者:赵意茹 高钰琪 王中琦 房凤如 韩晓阳 刘文兆 朱元骏 

作者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出 版 物:《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 卷 期:2025年第2期

页      面:34-4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07011,41971049) 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项目(XAB2018B08) 

主  题:土壤水分 入渗深度 土地利用方式 次降雨 黄土塬区 

摘      要:[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监测,并分析其对大于30 mm的3次降雨事件响应过程。[结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的降雨入渗和水分再分布深度也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分入渗深度分别为300,500,500,50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月均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8月、1月、1月和6月,最大值均在10月。雨季后,土壤水分仍处于再分布过程,12月底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水分再分布深度分别达到400,700,800,7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滞后于降雨量,9—10月土壤储水量变化最强烈,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土壤储水量增幅分别为390.6,197.5,299.8,157.4 mm。[结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亏缺严重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最为敏感,最大响应深度可达4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幅度也最大,水分再分布过程导致其变化滞后于降水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