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人工混交林演替早期群落结构及其恢复特征
作者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赣州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佛山市云勇林场
出 版 物:《广西植物》 (Guihaia)
年 卷 期:2024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AFYBB2021SY002,CAFYBB2022SY014,CAFYBB2021ZH002)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4A1515011100) 广东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项目(0144135)
主 题:人工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胸高断面积 恢复特征
摘 要:群落结构的恢复能力是判断人工混交林营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的恢复特征,该文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2010年对杉木纯林进行皆伐并种植阔叶乡土树种后形成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20年在典型区域建设的7.92 hm2样地群落调查数据,计算了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径级结构和胸高断面积等指标。结果表明:(1)云勇林场样地在经过10年的自然恢复后,共有47科101属136种木本植物进入群落并成功定植且包含78种稀有种,表明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具有较强的物种多样性恢复能力。(2)云勇林场样地独立植株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47 cm,植株径级分布总体呈现为倒“J形,表明群落更新良好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外,早期人为引入物种能够实现自然更新,但由于恢复时间较短,其径级结构主要表现为钟形曲线。(3)仅物种多度与胸高断面积表现为较强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物种多样性指标均与胸高断面积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人工混交林演替早期的胸高断面积仍主要由造林初期人为引入物种决定。随着人工混交林演替进程中共存物种间生态位互补性的逐渐增强,有望促进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的同步提升。综上所述,该文发现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具有较强的群落结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亚热带人工混交林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