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近二十年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比较 收藏

近二十年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比较

作     者:田浩楠 李敏稚 吕雅婷 

作者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南方建筑》 (South Architecture)

年 卷 期:2024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8267):基于多元博弈和共同创新的城市设计形态导控研究 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自主研究课题(2024ZB13):陆海统筹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城市设计评估方法和转型策略研究 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x2jz/C9238012):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x2jz/C9238274):基于城市设计视野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主  题:城市社会空间 国内外比较 知识图谱 知识维度 本土化应用 

摘      要: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理论。随着城镇化和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20世纪以来国内该研究领域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城市空间特征、结构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与国际成熟理论相比,当前研究仍未突破“重经济轻人文的理念制肘,缺乏对社会维度的深度探索。为推动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亟需拓宽国际视野,引入多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欧美及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阶段、研究热点和知识结构,厘清研究的当前问题。旨在探索城市社会空间与人居环境科学的融合路径,为理论创新和城市规划实践提供参考。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学者对社会空间理论进行了本土化探索。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长以及物质空间供给的不匹配问题突出,社会空间研究在我国加速发展。然而,我国长期重视物质空间,对人文因素构成的社会空间关注不足。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但与国际成熟理论相比,研究仍受限于“重经济轻人文,对社会维度的探索较为薄弱。本文基于2000-2023年间中国知网、北大核心、CSSCI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文献,使用“社会和“空间关键词,筛选出相关研究。首先,本文梳理了欧美、中国及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空间发展历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显示,欧美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绿色空间建设和人性化场所营造方面相对成熟,而我国在这些领域仍较为滞后,主要集中在引入国际理论并进行本土化分析,尚未在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结合国内外社会空间研究主题与关键词和欧美、中国、东欧及苏联的高被引文献内容进行横向比较。近年来我国社会空间研究逐渐从宏观向微观转型,但仍局限于“历史空间、“社区和“城市空间等宏观领域,较少关注“绿色空间“和开放空间“。在经济和政治维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社会融合、社会正义等社会维度的关注不足。此外,我国优势自然资源和公共空间与社会空间研究的整合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国内外研究知识体系层面。尽管我国引入了部分国际理论,但本土化程度仍较低。例,全球南方的底层城市主义及东欧、非洲等地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等。同时,我国研究更多依赖社会理论与形态学分析,近年来虽引入了空间句法、社会网络分析等新方法,但综合应用仍不够广泛。相较于国际社会空间研究通过整合定量方法和新技术提高了研究精度,我国的研究方法则相对单一,缺乏多维度的组合与技术开发,应用新方法时应综合考虑研究对象与场景,确保其适用性。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借鉴国际前沿学术成果,引入社会空间视角,整合我国资源优势,如绿地空间、文化空间等,推动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从宏观向微观视角转变,立足人本视角,关注空间互动,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推动人性化场所建设。1.坚持本土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融入理论与实践,探索适合中国的城市更新模式。2.结合国内实际,提炼适合本土化的框架与方法,解决社会空间问题。3.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空间与社会空间深度融合。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