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 收藏

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Hygroscopicity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作     者:王宗爽 付晓 王占山 徐舒 陈建华 武雪芳 吴钢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出 版 物:《环境科学研究》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13年第26卷第4期

页      面:341-34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06[理学-大气科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277132)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0B01) 

主  题:大气颗粒物 吸湿性 生长因子 串联差分电迁移率粒径分析仪 燃烧源 

摘      要:大气颗粒物吸湿性是反映颗粒物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吸湿性研究对深入了解颗粒物的环境和健康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国外近年来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进展:①典型的大气颗粒物吸湿性分析方法为H-TDMA(吸湿性串联差分电迁移率粒径分析仪)系统及其优化方法.②大气颗粒物吸湿性呈单峰、双峰甚至多峰分布;根据Gf(吸湿性生长因子)随粒径变化的模式,可将大气颗粒物分为强吸湿性和弱吸湿性2类,也可分为纯不溶性、混合不溶性、混合可溶性和纯可溶性4类.③城市背景点颗粒物的Gf比城市观测点高;城市观测点的颗粒物Gf分布呈夏季高、冬季低,白天高、晚上低的特征.④颗粒物吸湿性与其化学组成和形态密切相关,纯可溶性盐颗粒物的Gf通常较高.⑤柴油燃烧源新排放的颗粒物属于弱吸湿性颗粒物,Gf非常小,但在其表面老化后或随燃料中硫含量的增加Gf会明显变大.⑥生物质燃烧排放颗粒物的Gf相对较高,但存在区域差异性.针对国内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