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和东北亚造山带形成模型
出 版 物:《海洋地质》
年 卷 期:2013年第29卷第4期
页 面:26-50页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主 题:造山带 形成模型 东北亚 中亚 古太平洋板块 晚古生代 板块构造 西北边缘
摘 要:本文讨论岩石层(圈)板块构造的重点的是中亚和东北亚晚里菲纪、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造山带、毗邻的北亚克拉通和同造山期的中朝克拉通以及太平洋西北边缘的中、新生代造山带的形成模型,确定了晚里菲纪、文德一寒武纪、志留一泥盆纪的独立岛弧,它们向北亚克拉通的碰撞结束了晚里菲纪、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造山带,形成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蒙古一鄂霍次克和索伦一开尔斯造山带,它们都与该地大洋盆地的关闭和大洋地壳向毗邻大陆边缘下方的俯冲有关。在大陆边缘分布着俯冲上方的岩浆弧。太平洋西北边缘的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同北亚板块的会聚转换过程中。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相互靠近伴生裂谷作用,处在活动陆缘和岛弧背面的小洋盆的开启与随后关闭。文中所论及的造山带之形成均伴生巨大(几百到上千千米)纵向剪切位移,它大致平行陆一洋边界。这被造山带许多典型构造特征所确定的。它们以平面上的线形或略微弯曲的性状断续分布,有透镜状、楔状的尾端,大部分缺失典型的碰撞后的花岗岩类和与造山带伴生的边缘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