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刺为手段,劝君是真义——《长恨歌》主题浅探
作者机构: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95级本科班
出 版 物:《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 卷 期:1997年第13卷第2期
页 面:92-93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长恨歌》主题 美刺 双重主题说 《代曲江老人百韵》 居易 《新乐府》 真义 讽谕说 文学主张 藩镇割据
摘 要:《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但因其所写的李杨爱情悲剧的特殊性,加上故事本身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所以《长恨歌》的主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诗的主题持四种不同看法,即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爱情说、世界观矛盾说等。我认为,这几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都存在着某些不足。 我觉得,对于《长恨歌》应该和别的古代作品一样,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及其产生的特定社会环境,并结合白居易本人的生活和当时的文学主张,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它的主题。 根据《长恨歌传》及有关史料,此诗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时年35岁,调任周至县尉。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中唐时期,国家百病千疮,百业等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涂炭,生计维艰。这种颓败的局面使中唐的人们不能不回想盛唐生活的美好。整个社会,从上层的朝廷命官到下层的有识之士,大街小巷无不在追忆前唐轶事,于是出现了一股“抚今忆昔的潮流。在文学领域,则出现了以回忆盛唐轶事为题材的大批作品,如《代曲江老人百韵》(张籍)、《马嵬》(刘禹锡)等。这些作品或感慨时势之变迁,伤今之不如昔;或针砭讽谏,无不笼上一层感伤的氛围。显然《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