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沙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储水与结构特性的影响
作者机构: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出 版 物:《中国土壤与肥料》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s in China)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黑土地风蚀水蚀融蚀过程、耦合机制与阻控原理(2021YFD1500700)
主 题: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储水 土壤结构 团聚体稳定性 风沙土区
摘 要: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结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东北典型风沙土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撂荒草地、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采集不同层次土壤,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就0~80 c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而言,撂荒草地(157.23~218.40 mm)显著的大于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42.28~148.55 mm);但其土壤储水季节性变化,禁牧草地(48.71%)开垦农田(34.31%)和撂荒草地(32.87%)人工林地(9.37%)。2)无论是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开垦农田砂粒含量均显著大于撂荒草地、禁牧草地和人工林地,而其粉粒含量则都显著小于这3种土地利用方式;但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撂荒草地(0.85 mm)的显著低于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0.99~1.01 mm),而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依次为:人工林地人工林地(0.97 mm)≥ 撂荒草地(0.95 mm)和开垦农田(0.92 mm)≥禁牧草地(0.87 mm)。3)通过冗余分析发现,表层0~20 cm土壤结构稳定性,除受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其团聚体组成差异的影响外,土壤全磷、粉粒含量和总孔隙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贡献,但亚表层20~40 cm土壤结构稳定性则主要源于2和0.053~0.25 mm团聚体。综上所述,撂荒显著增加风沙土区土壤剖面储水能力,但人工林土壤储水季节性变化小;垦耕加剧风沙土的粗骨化进程,相较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农田砂粒含量显著增加,而粉粒含量减少;但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不一,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除受其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外,还有部分是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理化性状差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