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 收藏

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

Analysi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Pattern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Adoption in Typical Ecological Region in China

作     者:汤秋香 谢瑞芝 章建新 李少昆 高世菊 李晓君 林涛 谭海珍 刘国庆 金亚征 牛兴奎 TANG Qiu-xiang;XIE Rui-zhi;ZHANG Jian-xin;LI Shao-kun;GAO Shi-ju;LI Xiao-jun;LIN Tao;TAN Hai-zhen;LIU Guo-qing;JIN Ya-zheng;NIU Xing-kui

作者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新疆农三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出 版 物:《中国农业科学》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年 卷 期:2009年第42卷第2期

页      面:469-47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101[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9[农学] 0901[农学-作物学]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15B03) 

主  题:保护性耕作 农户调查 技术扩散 影响因子 

摘      要:【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