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菌群的影响 收藏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菌群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Shenlingbaizhusan on Intestinal Flora of Rats Modeled by Ulcerative Colitis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Type

作     者:孙娟 王键 胡建鹏 李姿慧 叶铭钢 徐伟 SUN Juan;WANG Jian;HU Jian-peng;LI Zi-hui;YE Ming-gang;XU Wei

作者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8 

出 版 物:《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 卷 期:2013年第36卷第4期

页      面:1-4页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173172)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NO:KJ2011 A184) 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项目 安徽中医学院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O:2013qn024)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1308085QH155) 

主  题:参苓白术散 溃疡性结肠炎 脾虚湿困证 结肠菌群 

摘      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菌群的影响,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湿困证UC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阳性对照药组。采用传统中医学病因与现代医学病因相结合的方法复制UC模型,给药治疗后,提取结肠内容物细菌总DNA,应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基因扩增(ERIC-PCR)技术进行菌群分析。结果 4组大鼠的结肠内容物菌丛存在整体差异,模型组ERIC-PCR指纹图谱DNA条带较少,存在6条分布较一致的主带;而其他3组ERIC-PCR指纹图谱DNA条带较多,且主带位置分布无统一趋势,其中参苓白术散组ERIC-PCR指纹图谱与正常组最为接近。结论 UC可能存在较单一的肠道优势菌,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证UC结肠菌群的失衡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可使肠道优势菌种类增加,恢复菌群平衡状态,从而促进损伤肠组织的恢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