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始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区的古气候定量重建 收藏

始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区的古气候定量重建

QUANTITATIVE CLIMATE RECONSTRUCTION IN THE ASIAN INTERIOR SINCE THE EOCENE

作     者:贾云霞 吴海斌 张文超 庞红丽 JIA Yunxia;WU Haibin;ZHANG Wenchao;PANG Hongli

作者机构: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出 版 物:《第四纪研究》 (Quaternary Sciences)

年 卷 期:2024年第44卷第5期

页      面:1262-127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批准号:2022YFF0801504和2020YFA0607700)资助 

主  题:亚洲内陆 定量重建 干旱化 新生代 孢粉 植物功能型 

摘      要: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新生代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东亚环境格局演化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目前,干旱化的起始时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争议。古气候的定量化研究有助于解答以上问题。本研究收集中国西北地区已经发表的、具有古地磁定年的3条孢粉序列,并且将孢粉百分比转换为植物功能型得分;之后,建立植物功能型-气候数据集的现代类比法模型,进而定量重建始新世以来古气候要素(年均降水、年均温度)的变化历史。留一法的交叉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对于重建年均降水和年均温度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气候要素的定量重建结果显示,始新世以来年均降水从约948 mm下降至约84 mm,年均温度介于1~10℃之间。具体而言,40~23 Ma阶段,气候温暖湿润,年均降水和年均温度分别介于386~948 mm和2.00~9.44℃之间;23~8 Ma阶段,年均降水略有下降,介于187~953 mm之间,年均温度介于-1.11~8.52℃之间,其中17~12 Ma和10~9 Ma阶段年均降水明显增加,整体上超过400 mm;约8 Ma之后,气候逐渐冷干,年均降水介于84~434 mm之间,年均温度介于-2.84~8.85℃之间。与已有的古环境记录对比,本研究认为西北地区约23 Ma之后的干旱化过程主要受控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全球变冷的影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