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星星峡缝合带早古生代强过铝质花岗岩的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The study of Early-Paleozoic peraluminous granite(SP)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in the Xingxingxia suture zone,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Xinjiang,northwest China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12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出 版 物:《地质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0年第45卷第1期
页 面:41-5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2[理学-地球化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0901[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7CB411307)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编号:4072500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编号:2006BAB07B04-01)联合资助
主 题:SP花岗岩 LA—ICPMS年龄 Hf同位素 早中生代 地壳增生 东天山-北山
摘 要:铅炉子过铝质花岗岩带发育于中天山岛弧带南缘的星星峡缝合带内,为一长条形的二云母花岗岩。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是高Si、Al和K,低Mg、Fe的组份,全碱含量中等,σ=1.74~1.9,K_2ONa_2O,A/CNK1.1,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类(SP)。岩体的CaO/Na_2O和Al_2O_3/TiO_2比值都相对较低,分别为(0.06~0.07)和(48.9~55.3);REE、Nb、Y含量和Rb/Sr、Rb/Ba比值相对较高;Rb、Th和LREE相对富集,Ba、Si、Eu、Ti、P和HREE相对亏损;ε_(HF)(t)=-2.3~+1.6表明岩体还具有较高的锆石同位素特征,T_(2DM)变化范围为1573~1329 Ma。这些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铅炉子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中,是在高温、中低压条件下发生重熔形成的,其源岩为古老的地壳物质和年轻的增生物质通过物理风化作用形成泥质岩。本文通过测年获得二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444.5±2.2 Ma,表明铅炉子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晚奥陶世,是中天山岛弧带和公婆泉岛弧带的碰撞时间的上限,它也是中天山岛弧带与公婆泉岛弧带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是中亚增生造山带的增生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