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格局、作案模式及影响因素 收藏

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格局、作案模式及影响因素

作     者:兰利 李钢 李秉承 李佳 温小婷 王亚彤 王莺莺 闫强乐 

作者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西北大学法学院 

出 版 物:《热带地理》 (Tropical Geography)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605[法学-犯罪学] 03[法学] 0306[法学-公安学] 

基  金: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支持计划(2016) 西北大学“人地关系与空间安全”特色优势科研团队建设项目(2019) 

主  题:盗掘文物犯罪 空间格局 作案模式 影响因素 中国 

摘      要:文章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作案模式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被盗掘文物以秦汉及以前时期的在野古墓葬为主;盗掘文物犯罪人多为低学历、务农或无业的男性中老年。2)空间上,存在3个高发省域和3个次高发省域;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豫、晋、陕交界地带,涉及7个热点市域;随时间变化,高发市域略有增减和转移,但整体范围相对稳定;微观地点上,高发于乡村耕地和山野林、荒地;国保单位与盗掘犯罪地都集聚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易发生盗掘文物犯罪。3)犯罪出行空间模式以“市内盗掘为主,“跨市盗掘目的地集中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域并以中、短距离为主;多为4~9人团伙作案,分专业和偶然盗掘2类,作案过程可划为组队、谋划、实施、逃逸4个阶段。4)文物分布和打防政策是盗掘文物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明显。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