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外源砷在不同土壤类型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收藏

外源砷在不同土壤类型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作     者:韦美溜 黄凤艳 刘智博 宋波 

作者机构: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 

出 版 物:《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2803[工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230006) 广西科技重大专项(No.桂科AA17204047) 

主  题:土壤类型 外源砷(As) BCR分级提取 形态分布 

摘      要:为探讨砷(As)在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态含量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选择未受污染的石灰(岩)土、红壤、黄壤、黄褐土、黄绵土和棕壤,采用BCR分级提取方法,研究了外源As(100 mg·kg-1)老化的第3、7、15、30、120和300 d土壤As的赋存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外源As进入土壤后有效态含量降低,发生形态再分配,黄壤与土壤的结合强度最大,黄绵土最小;(2)As在6种土壤的6个老化时间下形态差异显著,赋存形态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黄绵土的弱酸提取态占比最大,在第120 d时黄褐土中可还原态含量最高(29.43 mg·kg-1),可氧化态含量呈上升趋势,残渣态含量规律为:黄壤石灰(岩)土红壤棕壤黄绵土黄褐土;(3)土壤稳定化由多个反应机制共同控制,土壤理化性质与As形态相关性显著,石灰(岩)土、黄壤和黄褐土的低pH值促进了土壤对As的吸附,可通过调控理化性质对土壤安全利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