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厂不同工序排放的颗粒物毒理机制探究
作者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
出 版 物:《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2100104)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ZDLSF05-05-01-01)
主 题:钢铁厂 颗粒物 毒性 毒理基因组学法 转录效应水平指数(TELI值)
摘 要:针对钢铁厂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总量控制和浓度减排,本文从毒理效应的角度评估钢铁生产排放的颗粒物有机和无机成分的毒性作用.研究采用毒理基因组学法,分析了某钢铁厂烧结、干熄焦、炼铁、炼钢4个关键工序排放颗粒物的毒性模式,利用转录效应水平指数(TELI值)对其毒性水平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所有考察工序排放的颗粒物均能引发显著的氧化损伤和膜损伤,且其毒性随着暴露浓度的提高而增强.比较不同颗粒物发现,颗粒物无机组分的毒性普遍超过有机组分,其中以高炉排放颗粒物的无机组分毒性最为显著,其次为转炉、烧结、干熄焦.特别是,当高炉排放颗粒物的无机组分暴露浓度达到1×10-5mg·L-1时,TELImax为1.854.此外,在烧结工序中颗粒物有机组分主要通过膜应激诱导毒性效应,而无机组分则是通过氧化应激和膜应激产生毒性.这些发现为钢铁行业颗粒物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