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炒炭后增强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 连云港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外用药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
年 卷 期:2024年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江苏省卫生健康委2023年度医学科研项目(编号:H2023084) 江苏省药学会—靳培英基金项目(编号:J2021002) 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N202005) 20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药饮片炒炙智能识别与生产控制技术研究”(编号:2023YFC3504200) 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XZR2021035) 江苏省中药骨干人才高级研修项目(苏中医科教(2022)17号)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编号:BK20231308) 曾白林江苏省老药工传承工作室(编号:苏中医科教4号)
摘 要:目的:从抗红色毛癣菌药效,物质转化、抑菌机制等方面探寻地榆炒炭增效的科学内涵。方法:以最低抑制浓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地榆炒炭前后的抗红色毛癣菌药效;选取炮制前后含量变化显著的7个成分并评价其抑菌药效,探寻炮制增效物质基础变化。用1,3-β-D-葡聚糖含量测定与细胞泄露实验评价地榆炒炭前后对红色毛癣菌细胞壁、细胞膜的损伤,结合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菌丝体的外部、内部微观形态,探寻抑菌机制。最后,皮肤细胞毒性实验考察地榆炒炭的安全性。结果:地榆经炒炭后抗红色毛癣菌药效更为显著,其炮制增效的核心为效应物质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焦性没食子酸、鞣花酸、原儿茶醛等(MIC均≤128 μg·mL-1)总含量增加至454.74%,非效应物质儿茶素(MIC=512 μg·mL-1)含量减少至4.36%。同时,地榆、地榆炭的抗菌机制均为破坏细胞膜,而干扰细胞壁的完整性[显著抑制β-(1,3)-D-葡聚糖的表达]仅地榆炭有。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到地榆炭相较于地榆,更为明显地导致菌丝收缩,菌丝隔消失,诱导红色毛癣菌异常的内部形态,包括细胞器的严重肿胀变形及菌丝隔膜的消失等。结论:地榆炒炭后应用于皮肤癣病的治疗更为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