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与其控制因子关系的一致... 收藏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与其控制因子关系的一致性分析

作     者:张良侠 周德成 樊江文 张海燕 岳笑 

作者机构: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工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608) 

主  题:生态脆弱性 空间格局 控制因子 净初级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摘      要:生态脆弱性评估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法和单一指标法,但有关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尚缺乏系统性的量化研究。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为例,基于依据“暴露-敏感性-适应力模型框架的综合指标法和以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为指标的单一指标评价法,定量评估了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与其控制因子关系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得到的生态脆弱性分布格局整体类似,中度及以上等级生态脆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8%—63%,且呈现向西北递增的趋势;(2)像元尺度上,虽然两种方法估算的生态脆弱性指数显著正相关(r=0.80,P0.001),但近一半像元(45%)的脆弱性等级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单一指标法估算的生态脆弱性程度比综合指标法高一个等级,尤其在植被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3)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表明,两种方法估算的生态脆弱性格局与驱动因子的关系整体一致,气候湿润程度与植被覆盖度均为主控因子,且年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的双因子增强交互作用具有最高的解释力,其对两种方法估算生态脆弱性格局的平均解释力高达85%。本文结果强调了两种方法评估生态脆弱性格局的一致性,但在植被较好区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考虑到综合指标评估法存在指标计算复杂和结果年际波动大等问题,单一指标法可能是评估生态脆弱性分布格局更快速有效的方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