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海苯并三唑类紫外线添加剂的水生食物网传递过程和健康风险
作者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 浙江省污染暴露与健康干预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出 版 物:《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6126) 浙江省污染暴露与健康干预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20101)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主 题:苯并三唑类紫外线添加剂 水生食物网 传递过程 非致癌风险评估
摘 要:苯并三唑类紫外线添加剂(BUVSs)因其优异的光稳定性和抗降解性,在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类化合物的环境释放引发了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集浙江省近海的水生生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MS)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样品中BUVSs的浓度及其在食物网中的传递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与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人类通过摄食这些水生生物可能面临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UV327和UV328是样品中主要检出的BUVSs.尽管UV328具有比UV327更高的疏水性,但在食物网中,UV327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这一现象暗示了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传递与累积过程,不仅与化合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相关,也受到食物网构成生物特性的影响.此外,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目前BUVSs的环境浓度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相对较低.本研究的发现为深入理解BUVSs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分布、迁移和生态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