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滩涂湿地优势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作者机构: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省“一带一路”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国际合作基地 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保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基 金: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CG-AQ-2022-276 FS34080120220280) 皖西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Wxn202308) 2023年度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2023AH010041)
摘 要: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探究长江下游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尺度上滩涂湿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资源利用策略,对于长江流域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安庆段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了滩涂湿地17种代表性植物的14个功能性状指标,旨在探究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变异系数最大为叶片组织密度(CV=361.39%),最小为相对叶绿素含量(CV=21.75%),平均变异幅度为106.55%。(2)叶性状间、茎性状间以及茎-叶性状间具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叶性状间相关性较大,叶长与叶宽、叶干重、相对叶绿素含量、叶周长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干物质含量与叶长、叶厚度、叶面积和叶组织密度为显著负相关相关(P0.05),而与叶周长显著正相关;小枝组织密度与叶干物质含量、叶长、叶厚度为显著负相关(P0.05)。(3)RDA分析表明,铵态氮、速效磷、土壤容重、有机质、全磷、pH和速效钾是影响滩涂湿地植物适应策略的关键土壤因子。综上,长江下游滩涂湿地典型植物功能性状变异丰富及差异显著,但可通过形成一定的性状组合的策略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