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及16S rDNA测序的肠道菌群研究香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作者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豫药全产业链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中药生产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特色炮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 版 物:《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河南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项目(222301420076) 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00104296)
主 题:香梅丸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蛋白 肠道菌群 16S rRNA高通量测序
摘 要:通过研究香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药效;表征香梅丸有效化学成分谱,快速识别鉴定和归属分类主要化学成分;研究分析香梅丸对UC大鼠蛋白及肠道菌群的治疗作用,探讨香梅丸治疗UC的作用机制。将5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3 d,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 g·kg-1)、香梅丸低剂量组(1.89 g·kg-1)、香梅丸高剂量组(5.67 g·kg-1),每组10只。灌胃给予5%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雄性SD大鼠模型,10 d后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液。根据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结合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来评估香梅丸对UC大鼠的治疗效果。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快速、精准识别鉴定香梅丸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芳香烃受体(AhR)、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黏蛋白-2(MUC-2)、γ-干扰素(IFN-γ)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2(IL-22)表达。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香梅丸对UC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药效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充血,黏膜可见溃疡;与模型组相比,香梅丸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均有改善,散在溃疡,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质谱信息共鉴别出45个成分,包括12个酚类、3个酚酸类、8个香豆素类、15个有机酸、3个氨基酸、2个黄酮类、2个其他类成分。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AhR、IFN-γ、MUC-2、CYP1A1及IL-22蛋白水平显著下降,IFN-γ蛋白水平显著上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菌群丰度降低;拟杆菌门、子囊菌门未分类属、普雷沃菌科普雷沃菌属、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香梅丸组结肠组织中AhR、CYP1A1、MUC-2及IL-2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IFN-γ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肠道菌群恢复速度加快,多样性明显提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子囊菌门未分类属、乳杆菌属、普雷沃菌科普雷沃菌属、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减少。该研究表明香梅丸可以有效治疗UC,主要通过酚酸类及有机酸类成分刺激肠道屏障,调节蛋白表达以及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发挥治疗UC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