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 收藏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

Developing of the evaluation of water inrush risk from coal seam floor

作     者:姚辉 尹慧超 尹尚先 侯恩科 毕梦 连会青 夏向学 梁满玉 YAO Hui;YIN Huichao;YIN Shangxian;HOU Enke;BI Meng;LIAN Huiqing;XIA Xiangxue;LIANG Manyu

作者机构: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华北科技学院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160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防灾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1601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1601 

出 版 物:《煤炭科学技术》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 卷 期:2024年第52卷第S1期

页      面:183-19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9[工学-矿业工程] 081903[工学-安全技术及工程] 08[工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4136 51974126) 

主  题:带压开采 底板突水 危险性评价 突水系数 神经网络 

摘      要:回顾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的发展历程,提出其危险性评价的体系: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评价方法的选取)—工具(处理工具的革新),并对3个环节进行总结。指出指标体系的发展不再是因素集的扩充,而是因素与因素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以开采条件及地质条件为两大基本要素集的化繁为简;将现有方法依据处理数据的逻辑分为3类:以数据的基础信息为基准,将原始数据对评价对象所产生的大小、高低、优劣性影响进行考量、排序及综合形成评价结果的第一类方法;对数据列进行人工评判、加工分析、拓展和延伸,挖掘数据的潜在信息,并形成最终评价结果的第2类方法;整理具有相同指标的数据集,通过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发现数据间的共有信息,从而获得最终评价结果的第3类方法。指出未来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对突水系数法的传承,修正其在厚、巨厚、极薄隔水层的不良表现,另一方面是对机器学习新型方法的创新,对其本身及组合模型进行开发与应用。提出了处理工具所需实现的三大目标:矿井立体化模型的建立、评价结果的动态化演示、“定位、定量、定概率三定指标的实现。分别探讨了三者面临的问题并阐述具体解决手段。在上述基础上,总体阐明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体系各环节的研究展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