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空间联系视角下大城市产业新区产城融合水平测度——以武汉为例 收藏

空间联系视角下大城市产业新区产城融合水平测度——以武汉为例

Measuring the level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n new industrial zones of large citie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onnection: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

作     者:彭雨晴 祝芸依 贺慧 郭诗怡 张森 PENG Yuqing;ZHU Yunyi;HE Hui;GUO Shiyi;ZHANG Sen

作者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省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 

出 版 物:《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年 卷 期:2024年第39卷第4期

页      面:106-114页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8039,5220808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23M74269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CJJ20242212) 

主  题:产业新区 产城融合 空间联系 日常出行 

摘      要:功能单一和破碎化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引发了过度通勤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使产城融合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产业新区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特征,从空间联系视角测度其产城融合水平,总结其产城融合模式与特征,结果显示:产城均衡型新区的职住功能匹配程度好,出行距离较短;产城错位型新区虽职住功能相对均衡,但就业与居住存在空间错位,从而导致出行距离偏长;单一功能主导型新区职住功能匹配程度低、出行距离较长。进一步提取核心建成环境指标要素与产城融合评价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产业新区公共设施配套与公交站点配置对通勤距离、通勤出行强度等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基于不同产城发展模式特征,从用地均衡、公服设施配套和交通设施布局等角度提出差异化的产城融合优化策略。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