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联合小脑皮质区iTB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 收藏

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联合小脑皮质区iTB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Effect of iTBS in the lower limb motor area of the cerebral cortex combined with the cerebellar cortical area o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a patients after stroke

作     者:孙思杰 邓罗义 王先斌 潘晓 张静 吴霜 SUN Sijie;DENG Luoyi;WANG Xianbin;PAN Xiao;ZHANG Jing;WU Shuang

作者机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贵州贵阳550004 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4 

出 版 物:《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4年第49卷第8期

页      面:1170-1175,1197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15[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2260452、82060419)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2〕重点045、黔科合基础-zk〔2022〕一般438) 

主  题:卒中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 表面肌电 双靶点刺激 

摘      要:目的探讨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及健侧小脑皮质区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iT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iTBS单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质区iTBS)及iTBS双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iTBS+健侧小脑皮质区iTBS),1次/d、21 d,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卒中类型(脑梗死、脑出血)、病程时间、偏瘫侧及布氏分期等基线指标];与治疗前及治疗第21天,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评定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下肢平衡功能,采用表面肌电系统评估患者下肢双侧胫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及腓肠肌的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平均值(RMS)及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单靶点组患者MBI、FMA、BBS评分及股直肌RMS升高(P0.05),双靶点组患者临床评分、胫前肌RMS、股直肌RMS提高(P0.01);与单靶点组比较,双靶点组患者FMA、BBS评分、胫前肌RMS提高(P0.05)。结论与单靶点相比,双靶点iTBS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行走能力的恢复效果更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