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再生水湿地中氮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耦合修复机制 收藏

再生水湿地中氮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耦合修复机制

作     者:谭丽琼 朱正 于亚男 索思雨 赵梦云 梁文艳 

作者机构: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 版 物:《环境科学研究》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672028)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18ZX07110-003) 

主  题:再生水 城市湿地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地统计分析 

摘      要:为了探究氮素和多环芳烃(PAHs)在再生水湿地中的迁移转化、空间分布、植物修复过程及其对植物修复措施的耦合响应机制,研究选取北京某处完全受再生水补给的城市湿地为典型案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修复区、半修复区和非修复区,对其水体和沉积物中氮和PAHs的水平、空间分布、植物修复效能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通过原位对比并阐明了两者在不同植物修复程度下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在湿地水体和沉积物中,∑PAHs含量范围分别为10.6~326.3 ng/L和29.4~1 246 mg/kg,而平均总氮含量分别为6.09 mg/L和1 250.4 mg/kg。②植物修复措施能有效去除湿地水体中的氮素,使水体平均TNw浓度从上游的8.87 mg/L降至下游的3.44 mg/L,同时对水体中的中环PAHs和沉积物中的低环PAHs的修复效果较为突出。③植物修复改变了氮素和PAHs含量的耦合响应机制,在修复区湿地的水体中氮素和PAHs的浓度表现为协同效应,非修复区中则因沉积物的截留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④沉积物中,非修复区氮素和PAHs含量因其共同的来源表现为正相关,但植物修复使其之间的相关关系消失。研究显示,再生水会将氮素和PAHs污染输入受纳湿地中,但其中的水生植物能协同降解这两类污染物,且通过反硝化菌的介导作用相互促进,发生正向反馈机制。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再生水湿地中氮素和PAHs演变规律的认识,可为同类型湿地的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