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干流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驱动因子研究
作者机构: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贵州科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出 版 物:《水生态学杂志》 (Journal of Hydroecology)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基 金: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2019FY101903)
主 题: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 西江干流
摘 要:开展西江干流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为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支撑。2021年春季从源头(曲靖市马雄山)至河口(肇庆市沙浦镇)设置50个采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的全面调查,评估该水域的物种多样性,刻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甄别关键驱动因子和生态过程。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143种,隶属于5门10纲21目66科117属。其中,水生昆虫85种,软体动物34种,环节动物15种,软甲类6种,其他类群3种。全干流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39.58±206.9)个/m2和(39.11±61.0)g/m2。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段间差异显著,上游(275.50±226.7)个/m2和下游(276.30±224.5)个/m2的密度较高,上游生物量(62.84±75.7)g/m2较高。全流域的优势种为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不同河段的优势种各异。方差分解显示,局域环境、土地利用和空间因子共同解释了22%的群落变异。其中,空间(6%)和环境因子(5%)的独立作用相当,表明局域环境过滤和空间制约(主要是扩散限制)是驱动群落变异的关键生态过程。典范对应分析进一步检测出驱动群落变异的关键局域环境(海拔、河宽、水深、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空间(PCNM1、PCNM2、PCNM3、PCNM4、PCNM5、PCNM7、PCNM8、PCNM23、PCNM34、PCNM35、PCNM37、PCNM39)和土地利用(耕地/%和水域/%)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