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人工前丘槽形风蚀坑形态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以福建平潭岛为例 收藏

人工前丘槽形风蚀坑形态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以福建平潭岛为例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of trough blowout in artificial foredune:A case study in Pingtan Island

作     者:张绍云 董玉祥 田伟 符淑宜 莫潇凡 杨林 Zhang Shaoyun;Dong Yuxiang;Tian Wei;Fu Shuyi;Mo Xiaofan;Yang Lin

作者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 广州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出 版 物:《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第44卷第8期

页      面:1492-150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006 42101008)资助 

主  题:槽形风蚀坑 形态变化 地表气流 形态−气流反馈 平潭岛 

摘      要:风蚀坑是风沙地貌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是风蚀坑研究的核心问题。近期人为干扰促使海岸人工前丘产生后,伴随着大量风蚀坑的出现亟待开展相应研究,但目前缺少关于人工前丘上发育的风蚀坑的相关研究。选择人工前丘上风蚀坑发育典型的平潭岛为研究区域,运用高精度RTK GPS对人工前丘上的槽形风蚀坑进行重复地形测量和使用二维超声波风速仪进行气流观测,研究了槽形风蚀坑形态变化与气流的反馈机制。结果表明:①人工前丘槽形风蚀坑受人工黏土结构控制,形成了一个输沙通道→完全发育风蚀坑→消亡阶段风蚀坑→新的输沙通道4个阶段的特殊演化模式;②槽形风蚀坑的形态控制了气流在侵蚀盆内的循环,这种正反馈促进了侵蚀盆的增长;③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之间存在一个过程塑造形态、形态影响过程运行方式的双向反馈,尤其是随着风向与槽形风蚀坑长轴向夹角(48°~99°)的不断增大,风蚀坑内气流偏转越明显,且存在大型螺旋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