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伐后植被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作者机构: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林场
出 版 物:《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7[农学-林学] 08[工学] 0829[工学-林业工程]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2200504)
主 题:土壤有机碳 马尾松次生林 采伐 植被自然恢复 松材线虫病
摘 要:【目的】研究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分布特征,揭示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为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2023年3—6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与临安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调查法,以未遭受危害的马尾松林为对照(ck),设置4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度采伐恢复5 a (ML5)、中度采伐恢复15 a (ML15)、重度采伐恢复5 a (HL5)和重度采伐恢复15 a(HL15),比较不同采伐强度采伐后自然恢复下马尾松次生林各土层(0~10、10~20、20~40 cm)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究其机制。【结果】(1)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且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分数相应降低,ML15的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33.53g·kg-1, ck的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低,为136.55 mg·kg-1。(2)相同采伐强度下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随着其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提高,其中各土层间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最大,15 a的各土层高于5 a各土层的2.6倍以上;(3)ML15的0~10 cm土层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 (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与硝态氮、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度采伐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随自然恢复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适度采伐马尾松纯林并让其自然恢复可促进土壤碳库积累。图3表3参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