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地区松江银兴衰及其影响——以首都博物馆藏契约为例
作者机构:首都博物馆
出 版 物:《中国钱币》 (China Numismatics)
年 卷 期:2024年第4期
页 面:36-44页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6[历史学] 060109[历史学-专门考古] 0601[历史学-考古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0108[历史学-古代文字与铭刻]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3[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1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首都博物馆 流通货币 银锭 北京及周边地区 白银 清政府 清代北京地区 成色
摘 要:清代,白银是主要流通货币,多以银锭(或碎块)的形式参与流通。清政府对白银采用放任的政策,银锭的铸造“皆听民便……故其成色、重量、大小,及名目称谓,各随其地,各因其用,而自成其一种之名称、之重量、之成色~[1]。其中,北京地区出现松江银,并成为民间交易通用银色标准。松江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该地区白银的流通,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民间交易货币组成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