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短凯伦藻高效溶藻菌Pseudoalteromonas shi... 收藏

短凯伦藻高效溶藻菌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akiensis SE3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研究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 ALGICIDAL BACTERIUM 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AKIENSIS SE3 AND ITS ALGICIDAL EFFECTS ON KARENIA BREVIS

作     者:姚玉芳 吴在兴 袁涌铨 贺立燕 曹西华 宋秀贤 俞志明 YAO Yu-Fang;WU Zai-Xing;YUAN Yong-Quan;HE Li-Yan;CAO Xi-Hua;SONG Xiu-Xian;YU Zhi-Ming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237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出 版 物:《海洋与湖沼》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第55卷第4期

页      面:896-90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LSKJ202203700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2022YFE0136400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6150号 

主  题:赤潮治理 微生物方法 溶藻细菌 假交替单胞菌 溶藻机制 

摘      要:微生物防控法以其生态调控功能和环境友好特征成为赤潮治理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方法。从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藻际微生物中筛选出一株高效溶藻菌,研究了其对短凯伦藻的溶藻特性、溶藻作用方式及机制。经16S rDNA鉴定,该溶藻菌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akiensis SE3。结果表明,菌株SE3的溶藻效果不受细菌生长阶段的影响,主要受细菌数量的影响,当细菌密度为1.2×107 cells/mL时,在6 h即能达到100%的溶藻率。基于扫描与透射电镜等研究发现,菌株SE3主要以与藻细胞直接接触的作用方式溶藻,菌株SE3首先破坏短凯伦藻膜结构,侵入藻细胞内部,导致藻细胞的死亡。上述研究结果为利用藻际细菌防控赤潮提供了重要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