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荒漠草原区不同弃耕地植物物种生态位
Study of ecological niches of plant species in different abandoned arable land in desert grassland areas of Inner Mongolia作者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1
出 版 物:《草业科学》 (Pratacultur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4年第41卷第7期
页 面:1571-158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503[农学-草业科学] 0909[农学-草学] 0905[农学-畜牧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项目(SQ2019FY0100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61143001)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ZD03)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19ZD008)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草原家畜可持续经营管理体系建立”
主 题:荒漠草原 弃耕演替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物种重要值 天然草地
摘 要:生态位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弃耕年限对植物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分别选取弃耕5年、弃耕15年、弃耕20年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通过对植物种群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分析,探讨弃耕地植物群落组成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弃耕演替阶段重要值较高的物种逐渐由一、二年生植物转为多年生禾草,生态位宽度最大物种也由一年生植物转变为多年生植物,但仍与天然草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不同。弃耕20年和天然草地生态位重叠程度整体高于弃耕5年与弃耕15年;弃耕15年生态位重叠主要集中在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之间;天然草地和弃耕20年处理下生态位重叠最大的物种对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本研究表明,随着弃耕年限增加,弃耕地植物群落特征逐渐向天然草地方向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