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茧质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Study on Location of QTLs Controlling Cocoon Traits in Silkworm作者机构: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苏州大学农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苏州215006 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出 版 物:《Acta Genetica Sinica》 (Acta Genet. Sin.)
年 卷 期:2005年第32卷第6期
页 面:625-63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504[农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 0710[理学-生物学] 07[理学] 0905[农学-畜牧学] 09[农学] 071007[理学-遗传学]
基 金:国家"863计划"(编号:2002AA211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30170719)资助
摘 要:采用QTLMapper2.0QTL作图软件,对F2群体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等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分别检测出7个、6个、2个、8个有显著效应分量的QTLs,分布于7个、5个、2个、7个不同的连锁群。控制全茧量、茧层量的QTLs一般存在复杂的上位性效应。对全茧量性状,有3对QTLs存在显著的加加上位性效应,其中1对还存在加显、显显互作;共有3个QTLs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1个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对茧层量QTLs,发现1 对QTLs存在极显著的各项遗传效应,包括上位性效应;1对QTLs被检测到显著的显显互作,1个QTL具有显著的显性效应,并与另一个QTL存在显著的加加互作。茧层率、蛹体重主要受加性或显性的QTLs作用,没有发现茧层率QTLs的上位性效应,蛹体重的有效QTL大都呈现显著的负向显性效应,只有一对QTLs存在显著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第2、3、4、11、13、24、34、37、40连锁群是两个或多个性状QTLs分布的共同连锁群。全茧量和茧层量存在共同的QTL 或染色体区域,育种上可通过适当选配,利用基因的互作效应,同步改良这两个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