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兴衰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 收藏

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兴衰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

作     者:冯丹 李海燕 马春梅 穆金燕 邓泽宇 王宁远 姬翔 赵晓豹 刘斌 

作者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中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出 版 物:《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501[工学-水文学及水资源] 0815[工学-水利工程]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152160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2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1173)资助 

主  题:良渚水利系统 蜜蜂垄水坝 人类活动 孢粉 植硅体 

摘      要:在雨水季节性分配不均的东亚地区,水资源的调配与水利系统的建造对人类文明发展尤为关键.良渚水利工程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坝系统之一,但其发展的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响应过程仍不明晰.本研究以良渚蜜蜂垄高坝库区内沉积剖面(MFL2019)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学、孢粉及植硅体分析,重建水坝建造前后的沉积环境变化、植被历史与气候变化,探讨良渚先民做出的适应与调整过程.研究区在8.0~5.3 ka BP期间以流水沉积为主,植被类型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气候温暖湿润; 5.3~3.2 ka BP研究区形成浅水湿地环境,气候转为干旱且极端降水事件频发; 3.2~2.0 ka BP期间为水下还原环境,气候持续转干; 2.0 ka BP以来沉积相由静水沉积向出露地表的弱氧化沉积转变,森林的常绿组分减少而落叶组分增加,气候偏干,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次生植被、经济作物出现.良渚文化时期(5.3~4.3 ka BP),史前先民因地制宜将山间湿地改造成水库,以满足防洪抗旱和水路航运需求.该时期的孢粉数据显示湿地植被扩张,但木本占比减少,结合良渚古城内发掘出的阔叶木本遗存,可能指示库区附近的阔叶树被砍伐,被运送至良渚古城用于建筑活动. 4.5 ka BP后,沉积环境不稳定,孢粉数据显示气候环境向凉干转变.良渚晚期文化衰退和生产力降低,人类活动强度减弱,水库被废弃,山地植被重新恢复到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在气候趋干、恶化的背景下,良渚人对湿地的改造和利用是史前文明适应环境变化的典型案例,对当今人类社会适应快速变化的气候环境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