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研究
作者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基 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307)
主 题:EVI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
摘 要: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地形复杂多变、植被类型多样,探究植被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对科学指导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运用Theil Sen斜率、Mann—Kendall趋势分析以及地形差异修正方法,研究了2000—2020年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EVI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0.0019/a),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2)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植被EVI改善区面积占比(73.99%)远大于植被退化区(12.72%),其中,阔叶林改善区面积占比最大(83.35%),草甸退化区面积占比最大(17.83%)。(3)植被EVI与海拔、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向的负相关性不显著。其中,草甸与海拔(P0.01)、坡度(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P0.05);针叶林与海拔、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阔叶林、灌丛仅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4)植被明显改善区主要分布在2500m以下、坡度为15°—25°的阴坡山区,植被严重退化区主要分布在3000—3500m之间、坡度小于15°的东南坡山区。研究揭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变化的地形分异特征,为复杂地形下大熊猫栖息地植被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