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动力学机制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出 版 物:《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81801[工学-矿产普查与勘探] 081802[工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地质调查项目“深部地质调查”(编号:DD20230008)、“西北重要构造廊带深部地质调查”(编号:DD20230229)、“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质构造调查”(编号:DD20242780)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项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其周缘断裂系统与构造演化综合研究”(编号:2021DA0404)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工程”(编号:ZY20-XA202-TPGC272)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断裂系统与构造演化研究”(编号:JKY202207)
主 题:贺兰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 深部电性结构 上涌通道 深部动力学机制
摘 要: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典型的中生代以来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利用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显示贺兰山构造带西北部的河套盆地深部存在向西北方向上涌的低电阻率通道,东南部的银川地堑与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地幔物质上涌的特征。贺兰山构造带晚侏罗世WNW-ESE方向挤压的褶皱冲断带与白垩纪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记录早期深部地幔物质向西北方向上涌的现象。在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与回撤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东北缘扩展的联合控制中,使得贺兰山构造带的邻区深部地幔物质向地壳上涌,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岩石圈发生减薄,地幔物质与地壳发生交代作用,在刚性的贺兰山块体限制下,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