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意觉”通感:“自我”的隐显与唐宋词的演进 收藏

“意觉”通感:“自我”的隐显与唐宋词的演进

Synaesthesia of"Sense of Consciousness":Concealment and Expression of"Self"and Evolution of Ci-poetr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作     者:张彤彤 ZHANG Tongtong

作者机构: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出 版 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4年第31卷第3期

页      面:130-137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CZW021)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3jyxm0490) 

主  题:通感 意觉 唐宋词 温庭筠 李煜 苏轼 

摘      要:“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我意识处于隐没状态;李煜词中意觉运用得以丰富,其对自我意识的书写推动词体转型,但这种“萌发大致属于无意识地运用与表露;苏轼词中意觉运用具有抒情自我化、书写哲理思辨等特质,其意觉运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欲望,同时也为词体的功能、格调、地位都带来极大的拓展和提升。温、李、苏三位词人的创作反映出唐宋词从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发展历程,而“自我意觉的觉醒是其间重要关节点。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