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莴苣F6′H家族基因鉴定及其与鲜切莴苣褐变的关系初探
Identification of F6′H Family Genes in Stem Lettuce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Its Correlation with Browning of Fresh-Cut Lettuce作者机构:贺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贺州542899 南昌师范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出 版 物:《山东农业科学》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24年第56卷第6期
页 面:7-15页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71007[理学-遗传学] 0901[农学-作物学] 0902[农学-园艺学] 0836[工学-生物工程] 090102[农学-作物遗传育种] 090202[农学-蔬菜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60611)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GXNSFBA297111)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2KY070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211838109)
主 题:茎莴苣 F6′H 鲜切褐变 基因表达 总酚含量 相关性分析
摘 要:为深入探究阿魏酰-CoA-6′-羟化酶(feruloyl-CoA 6′-hydroxylase, F6′H)在鲜切莴苣褐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通过Blastp结合结构域筛选的方法从茎莴苣基因组中搜索鉴定F6′H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褐变过程中的表达分析,同时测定了鲜切莴苣贮藏过程中褐变度和总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1个茎莴苣F6′Hs基因,其编码蛋白均为定位于细胞质中的亲水蛋白,氨基酸数在181~840个之间,分子量在20.74~93.35 kDa之间,等电点在5.16~8.36之间,脂肪系数在82.28~102.98之间,不稳定指数为26.13~55.39。鲜切莴苣贮藏过程中LsF6′H9基因明显上调表达,LsF6′H3和LsF6′H11在贮藏4~6 d上调表达,其余基因下调表达或变化较小;褐变度逐渐升高,总酚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贮藏6 d时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酚含量与褐变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酚类的积累可能是导致鲜切莴苣发生褐变的重要因素;褐变度及总酚含量均与LsF6′H1、LsF6′H2、LsF6′H3、LsF6′H4、LsF6′H9、LsF6′H10和LsF6′H1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特别是总酚含量与LsF6′H9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褐变度与LsF6′H9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LsF6′H9可能在鲜切莴苣褐变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F6′H在鲜切莴苣褐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