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矿人工林植被碳密度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Carbon dens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ts factors of the artificial forest vegetation in opencast coal mine作者机构: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山西忻州034000 太原理工大学生态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出 版 物:《干旱区研究》 (Arid Zone Research)
年 卷 期:2024年第41卷第6期
页 面:974-98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NSFC山西煤基低碳联合基金(U1910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700413) 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210122) 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由探索类)(202203021221224)
摘 要:定量研究露天煤矿人工林植被碳密度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矿区森林碳汇服务功能的提升提供数据基础。本研究以安太堡矿区排土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小叶杨(Populus microphylla)、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和刺槐-榆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本底调查和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了不同人工林的碳密度及空间分布格局。加拿大杨林植被碳密度(36.95 t·hm-2)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P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P0.05),其中,乔木层碳密度占植被碳密度的78.3%~93.6%,表明人工林植被碳密度以乔木层为主;人工林乔木层树干中碳密度显著高于根、枝和叶(P0.05),加拿大杨林树干碳密度显著高于刺槐林和刺槐-榆树混交林,密植油松林显著高于疏植油松林。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碳密度均与林分密度显著正相关,与草本高度和盖度显著负相关,且乔木层碳密度与乔木高度显著正相关(P0.05)。从固碳功能来看,安太堡煤矿排土场复垦合理密植油松和加拿大杨,有利于矿区的生态恢复,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