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民族地区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优化路径——以宁夏L县非... 收藏

民族地区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优化路径——以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

The Cultural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intangible Heritage into School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Taking the Activities of Intangible Heritage Into Schools in L County of Ningxia as an Example

作     者:马雯 MA Wen

作者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 版 物:《民族教育研究》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年 卷 期:2024年第35卷第2期

页      面:129-13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国家战略、推进策略与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VGA220002)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学校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性知识 文化阻抗 文化涵化 

摘      要: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能够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对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考察发现,非遗与学校教育的文化模式在相融过程中存在文化阻抗的现实困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重局外、文化传承空间的机械耦合及文化生成情境的相互抵牾。究其原因,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主体、文化空间及文化情境在认识论、知识论及方法论方面深受地方性知识的制约。对此,提出的优化路径为:文化主体身份应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增进文化持有者的相互理解;文化空间与学校场所应迈向和谐共生,促进知识形态的活态扩展;文化情境应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唤起文化主体的主动自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