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衬声、衬字、和声及送声考——论音乐文学的声音动机及其文本印记 收藏

衬声、衬字、和声及送声考——论音乐文学的声音动机及其文本印记

A Study on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Musical Literature:Perspectives from Accompaniment Sounds,Accompaniment Characters,and Vocal Accompaniment

作     者:吴梦雅 Wu Mengya

作者机构:中央音乐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 

出 版 物:《中国音乐学》 (Musicology in China)

年 卷 期:2024年第2期

页      面:62-7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13[艺术学] 1302[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 05[文学] 

主  题:声音表演 文本结构 水磨腔 口头语与书面语 “帮打唱” 送声 

摘      要:衬声、衬字、和声以及送声,是音乐文学范畴的系列概念,它们在实际声音表演中可以被区分:衬声是艺术技巧上的方法,衬字是为了音乐文学的口头表演而出现的,过多的书面语对声音表演有一定的阻碍,在实际表演中就需要加入口语以便听众理解。和声由来已久,西汉初便有“千人唱,万人和的盛况,南朝西曲亦存此表演结构,今日高腔艺术中亦有“帮打唱“帮声。除此以外,与和声相似的是送声,据文献记录,送声的起源与里巷歌谣紧密相关。历代论家常将衬声、衬词、和声以及送声的意义混同,这是因为声音失落以后,它们的文本印记不能体现其声音起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