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感知-偏好-人格”的传统园林花木人格化研究:以《全唐诗... 收藏

基于“感知-偏好-人格”的传统园林花木人格化研究:以《全唐诗》松树为例

A Study of Traditional Garden Plant Personification Based on"Perception-Preference-Personality":The Example of Pine Trees in The Complete Tang Poems

作     者:尹以俗 刘娟娟 YIN Yisu;LIU Juanjuan

作者机构: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昆明650224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风景园林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650224 

出 版 物:《中国园林》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年 卷 期:2024年第40卷第4期

页      面:139-144页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基  金:云南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云南传统园林康养功效及机制研究”(编号YNQR-GDWG-2020-019)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全唐诗》《全宋词》中国传统园林花木‘感知-偏好-人格’形成路径研究”(编号2023Y0755)共同资助。 

主  题:风景园林 《全唐诗》 松树 扎根理论 景观偏好 花木人格化 

摘      要:景观偏好是个体、群体或民族对特定景观的态度和偏好。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传统园林花木景观偏好和人格化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健康和谐的社会人格构建,意义重大。花木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关联是关键科学问题。引入人格神经科学,首先从花木影响人格发展的“感知-偏好-人格神经心理过程,构建研究框架;其次,以古代大数据《全唐诗》所见松树为例,基于NVivo软件和扎根理论方法,发现:(1)诗人偏爱松树,共有3044首描写松树五感景观的唐诗,占比高达6.22%;(2)其中,以视觉景观为主,听觉和触觉次之,占比分别为82.85%、10.09%和9.23%;(3)松树视觉“青“霜雪“孤“鹤“风云月等和听觉“风中松声共计1432个编码,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松景观偏好,与坚韧不屈、贞节不阿、超凡脱俗的“百木长松格建立关联。“感知-偏好-人格研究框架,能较为全面有效地揭示传统花木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内在关联。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