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上清道”的身份覺醒與法脉建構
Genealogy Building of Daoist High Clarity School(“上清道”)of the Tang and Its Identity作者机构: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出 版 物:《文史》 (Wen Shi)
年 卷 期:2024年第1期
页 面:87-11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1[哲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101[哲学-哲学] 06[历史学] 010107[哲学-宗教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上海市社科規劃課題“道教從中古到近世的形態變遷研究”(2017EZX005)階段性成果
摘 要:學界長期認爲上清道是唐代道教的主流道派,但此觀點實際是對唐代道教情況的誤解。唐代“上清道的團體身份和法脉譜系是人爲建構的結果,與歷史真實並不完全吻合。此身份認同和師承譜系最早出現於司馬承禎時代,與司馬承禎本人的經教傾向密切相關;後經李含光弘揚而爲唐人所接受,並與茅山完全挂鈎。中晚唐時期,衡山和天台山中師承可上溯至司馬承禎、王遠知的道教團體,重新提出上清宗師的傳承譜系,其譜系與茅山的單傳系統存在差異,反映着各自的特殊訴求。在完整考察唐代“上清道由“觀念到“現實後,可發現《茅山志》等後世材料和不少當代研究混用唐代“上清法脉的多種記述,而未區别不同記述産生的背景原因及彼此差異,所得結論誤導道教史的整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