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分析框架: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 收藏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分析框架: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heoretical Mechanism,Measurement Methods,and Empirical Evidence

作     者:乔晓楠 马飞越 QIAO Xiaonan;MA Feiyue

作者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出 版 物:《经济纵横》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年 卷 期:2024年第4期

页      面:12-2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效率增进与协同推进共同富裕路径研究”(编号:22&ZD055)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贸易强国建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编号:20BJL04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3JD20103)的资助。 

主  题:新质生产力 劳动者 生产资料 全劳动生产率 数字经济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文章尝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构建一个涵盖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的分析框架。在理论机理方面,主张从投入产出的视角理解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即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生产效率提升,并且新质成分既可作用于生产资料、通过直接改变生产过程影响生产效率,又可作用于劳动者、通过提升劳动技能间接影响生产效率。在测度方法方面,综合计算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内总的劳动时间投入,进而以全劳动生产率评估生产效率,同时分别从生产投入和劳动力再生产投入中识别新质成分及其动态变化。在经验证据方面,以数字经济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并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数字设备的投入显著促进了生产效率提升,而数字服务的投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这说明新质成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能具有非线性特点。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