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黄帚橐吾不同密度斑块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收藏

黄帚橐吾不同密度斑块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soils and microbial biomass in patches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of Ligularia virgaurea

作     者:王宏生 王玉琴 宋梅玲 周睿 WANG Hongsheng;WANG Yuqin;SONG Meiling;ZHOU Rui

作者机构: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16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第44卷第10期

页      面:4297-430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503[农学-草业科学] 0909[农学-草学] 0905[农学-畜牧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青海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3-ZJ-723) 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U21A20186) 青海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023-SJY-ZZ-01) 青海省“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主  题:黄帚橐吾 密度斑块 养分循环 化学计量特征 

摘      要:植物-土壤作为构成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连续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和系统稳定性。碳(C)、氮(N)和磷(P)是生态系统中三种主要的营养元素,它们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维持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且生态系统内部的C、N、P循环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相互转换。为了探究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在扩散过程中对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以黄帚橐吾微斑块为研究对象,根据斑块密度界定6个密度梯度,分别为D0(0株/m~2)、D1(43株/m~2)、D2(99株/m~2)、D3(163株/m~2)、D4(332株/m~2)和D5(621株/m~2),分析了不同密度斑块的草地植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黄帚橐吾密度的增大,草地植物群落的C含量呈增加趋势,植物N含量略微上升后显著下降,且当黄帚橐吾密度≥160株/m~2时,植物N含量显著降低,植物P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N比呈逐渐上升趋势,C∶P比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N∶P比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土壤C、N、P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C含量在D2达到最大值,N含量为D1—D4高于D0和D5,但各斑块差异不显著,P含量为D3显著高于其余斑块,C∶N在D5达到最大值,C∶P在D2达到最大值,土壤N∶P呈略微降低后又有所增加,土壤养分主要受N限制;MBC随着黄帚橐吾密度的增加有降低趋势,而MBN和MBP变化均表现为“N字型,MBN∶MBP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得到,黄帚橐吾密度与植物C、N、MBN以及MBP显著相关,植物C含量和土壤C含量与MBN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养分与微生物量的关系更为密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