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两期沉降及其形成机制 收藏

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两期沉降及其形成机制

Two stages of subsidenc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Mid-Late Triassic Ordos Basin,NW China

作     者:邓秀芹 楚美娟 王龙 陈修 王妍心 DENG Xiuqin;CHU Meijuan;WANG Long;CHEN Xiu;WANG Yanxin

作者机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事业部西安710018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 

出 版 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年 卷 期:2024年第51卷第3期

页      面:501-51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岩性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与有利区带评价”(2017ZX050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致密油勘探开发技术研究”(2021DJ22) 

主  题:鄂尔多斯盆地 长10段沉积期 长7段沉积期 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 沉降机制 秦岭造山带 印支运动 

摘      要:基于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深井资料,深入开展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作用研究,提出该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两期重要沉降事件,并对两期沉降作用下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组合、汇水区分布、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认为两期沉降作用均是印支期秦岭构造活动在其北侧克拉通边缘的响应;延长组10段沉降幅度大,碎屑供给多,沉积速率快,以较粗碎屑充填为主,快速沉降伴随快速堆积,地层自东北向西南呈楔形增厚,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环县—镇原—庆阳—正宁一带,地层厚800~1 300 m,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偏离,发育多个汇水区,此时尚未形成统一湖盆;延长组7段沉积期,在构造沉降与卡尼期暴雨事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积深水坳陷,沉积速率慢,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基本重合,均位于麻黄山—华池—黄陵一带,沉降中心深水沉积厚120~320 m,以细粒沉积为主;两期沉降机制存在差异,早期沉降与秦岭地区中三叠世勉略洋向北俯冲相关,在挤压背景下强烈拗陷,晚期沉降为晚三叠世后碰撞弱伸展动力环境下的结果。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