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 收藏

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Clinical efficacy of membrane induc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local myocutaneous flap in repairing sinus cavity pressure injury in the greater trochanteric region

作     者:佟琳 张万福 韩飞 官浩 Tong Lin;Zhang Wanfu;Han Fei;Guan Hao

作者机构: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西安710032 

出 版 物:《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

年 卷 期:2024年第40卷第5期

页      面:443-45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272268) 

主  题:压力性溃疡 外科皮瓣 膜诱导技术 创面修复 大转子 局部肌皮瓣 

摘      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6岁,单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9例、双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3例,3例患者并发脓毒症。清创前压力性损伤创面外口面积为1.5 cm×1.0 cm~3.0 cm×3.0 cm,术中清创时测量的内腔面积为10.0 cm×8.5 cm~20.0 cm×10.0 cm。改善全身一般状况后,Ⅰ期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填塞,Ⅱ期移植面积为10.0 cm×9.0 cm~22.5 cm×11.5 cm局部肌皮瓣修复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对比所有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水平及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记录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观察所有患者Ⅱ期术后局部肌皮瓣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复发情况及肌皮瓣外观和质地。结果12例患者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均较Ⅰ期术前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6.67、7.71、2.72、3.52,P0.05);Ⅰ期术后7 d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为2/12,较Ⅰ期术前的11/12明显降低(P0.05)。3例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较Ⅰ期术前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心率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共15个创面经局部肌皮瓣移植修复,Ⅱ期术后14个局部肌皮瓣存活良好,创面愈合;1个局部肌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床旁清创缝合后14 d愈合。Ⅱ期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肌皮瓣不臃肿,肌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组织近似且质地柔软。结论采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治疗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可以通过抗生素骨水泥的覆盖/填塞降低患者全身炎症指标水平,减轻创面处的细菌负荷,形成诱导膜,为后期创面修复提供良好基础;局部肌皮瓣展现出了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外观佳的良好临床效果,术后压力性损伤复发率低。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