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生计提高生态补偿有效性的效果与机理——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例
Effect and mechanisms of alternative livelihood options for improving herder engagement with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a study of outcomes under China’s“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作者机构: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北京100871
出 版 物:《草业学报》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第33卷第6期
页 面:29-4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8[工学] 120202[管理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020207[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6[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园建设中生态补偿方式多元化的路径、效应与优化研究”(7230306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协调研究”(719330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业农村渐进式改革的理论框架与行动逻辑:兼顾多目标发展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调整”(72141307)资助
主 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替代性生计 非牧就业培训 受偿意愿 行为经济学
摘 要:生态补偿有效性不足,资源约束下的生计受限是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从替代性生计视角探讨生态补偿有效性提升,可为生态补偿和生计关系的不一致观点提供调和思路,也有助于促进生态补偿深化改革。本研究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例,利用甘肃和青海两年追踪调查数据,基于牧户禁牧行为实验,采用区间数据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从非牧就业和就业培训视角,检验牧户过去6年的替代性生计特征和村级过去4年的替代性生计措施对牧户禁牧受偿意愿的影响,揭示替代性生计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有效性的提升作用。结果发现:牧户替代性生计特征是降低其禁牧受偿意愿、在当前补偿标准下优化补奖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只有高收益、高稳定性的高技能非牧就业才能发挥有效作用;村级提供就业培训服务有利于降低牧户禁牧受偿意愿、在当前补偿标准下提升补奖政策有效性,但该作用需持续3~4年的累积才能显现。因此,生态补偿改革应充分重视受偿主体的替代性生计转型和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