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广西崇左江西岸遗址人类的生存方式 收藏

广西崇左江西岸遗址人类的生存方式

作     者:吴妍 谢光茂 赵克良 蒙长旺 陈冠翰 汪静怡 林强 

作者机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 版 物:《人类学学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第3期

页      面:380-39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历史学] 060305[历史学-专门史与整体史]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03[历史学-世界史]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801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427) 

主  题:气候事件 广西 植硅体分析 孢粉分析 人类生存方式 

摘      要:极端气候环境事件及其引起的早期人类经济模式转变是过去全球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针对9200 BP气候事件对史前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一直缺乏研究。广西是珠江流域的重要区域之一,具有独特的植被、气候和环境背景,既是史前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点地区,也是应对气候突变和气候事件的理想避难所,是人类生存方式和环境适应研究的难得实验场。本文基于AMS14C年代学以及植硅体与孢粉等微体遗存记录,对广西崇左江西岸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气候环境背景与生业经济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西江西岸遗址新石器时代地层的年代为9300-9100 BP;在9200 BP气候事件中,该遗址周边环境呈现明显的冷干化趋势;该阶段人类可选择的植物资源较少,而地层中则发现了大量的螺壳、蚌壳和水牛、犀牛、象等水生动物与哺乳动物遗骸以及渔猎工具。上述结果表明,广西江西岸遗址的气候在9200 BP时处于冷干期,导致可采集的植物资源减少,因此,江西岸遗址的人类可能选择渔猎方式适应生存。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亚洲季风区早全新世重要气候事件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