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茅盾文学批评话语的历史生成——以新文学书评为视角 收藏

茅盾文学批评话语的历史生成——以新文学书评为视角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O Dun's Literary Criticism Discourse: An Examination from the Lens of New Literary Reviews

作     者:陈树萍 顾金春 CHEN Shuping;GU Jinchun

作者机构:南通大学文学院 

出 版 物:《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24年第047卷第3期

页      面:33-4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学书评资料整理与研究”(20BZW136) 

主  题:茅盾 文学批评话语 历史生成 新文学书评 

摘      要:1949年之前,茅盾的文学实践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编辑活动、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其新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批评话语的生成皆有赖于此。作为及时性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书评清晰展现了茅盾文学观的动态生成。以新文学书评为视角,可见在从“沈雁冰渐变为“茅盾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相互牵连映照,共同形塑其生动的文学批评。一是身处新文学诞生期的沈雁冰基于《小说月报》编辑而产生的责任意识与书评之初试。“引导与“初创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二是茅盾作为“文学者的特别之处:由文学批评而至小说创作。在其文学批评成熟过程中,处女作《蚀》三部曲让他从被评者的角度充分领会批评话语的威力与其内在新生力量;钱杏邨对茅盾的批评经历了由书评至作家论的过程,其不断增强的阶级话语对茅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评与被评的双重视域转换中,茅盾的文学观念与创作都得到了淬炼。三是1927年之后的茅盾先后以《文学》与《文艺阵地》为主要阵地,在“为时而作的时代情绪驱动中,为大量新作尤其是左翼文学作品积极作评,其书评既具有鲜明的审美风格又彰显了强烈的民族、阶级抗争意识。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茅盾以大量的在场性书评砥砺着左翼文学的成长。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